你的位置:加拿大pc入口模拟器下载安装 > 新闻动态 >

通讲《伤寒论》之两线内容4【辨脉法第一】

  • 发布日期:2025-10-08 17:47    点击次数:191
  • 本篇是《伤寒论》第一章的最后一篇了,让我们反其道而行之,前半部分用来先总结下之前1~3篇的主要内容,后半部分再进入剩下内容的介绍。

    【两种异常的气机状态】

    用《内经》里的语言模式来总结的话,仲景在第一章开篇就交代了两大病态:

    1、阴气少阳气多;2、阴气多阳气少。

    在《内经》系列里我们已经讲过了,前者直接解读为“阴火线不降”,后者直接解读为“卫气线不升”,两者都处于卫稽状态,参《十二个为什么?|《口问(十二奇邪)》篇(下)》。

    与《内经》一样,《伤寒论》也是简单明了地交代了,这世界上所有疾病的两大倾向。无非就是稍偏于“卫气线不升”,还是稍偏于“阴火线不降”。“二”本身已经包含了“三”,既两者必然同时存在,且互为因果互相影响。

    还有其它可能存在么?

    没有了…

    咱古人就是这么直击本质~~~!

    1、阴气少阳气多:

    【004】【005】【006】【007】【012】

    2、阴气多阳气少:

    【003】【023】【020】

    3、两者同时涉及:

    【030】【031】【032】【033】

    【处于卫稽的症状】

    1、寒热

    作为卫稽最常见的症状,其涉及的条文也是最多的:

    【003】【004】【007】【009】【010】【027】【031】【032】【033】【035】【047】

    2、汗出

    【006】【009】【038】【039】【043】

    上已排除“达表”时伴随的汗出,该内容则见下文。

    3、大便异常

    下利或不畅。

    【018】【019】【026】【035】【036】

    4、胃气上逆

    噫气或哕。

    【026】【045】

    5、上焦气机闭塞

    即噎。

    【043】【044】

    6、肠鸣

    【042】

    7、饥渴

    【027】

    8、胸口梗塞

    心下鞭。

    【035】

    9、肢体疼痛

    【016】【020】

    10、疮、衄、脓、痒

    第一章里涉及到的皆为胃气恢复后气机争欲达表的表现,也一并放入下文的相关内容中。

    【涉及到的经脉】

    第一章里皆以足阳明经为主经脉,被波及的经脉则提到过一次足少阴经脉。我亦将前者称为“原发”,后者称为“继发”。

    在【018】【019】两条条文中,以足阳明之“厥”为主,继而引发了足少阴继发性的“厥逆”,仲景又将后者细分为了“厥”与“逆”两方面。

    【两线之争】

    所有涉及到处于卫稽状态的两线之争,仲景基本上都使用了他的习惯用语:“XX相搏”。有学者称“搏”是“抟”的繁体字“摶”的误解版。

    我认为是这个可能性是比较大的,因为“抟”是“并”的近义词,有聚合、合并的意思。

    而在《内经》里古人凡是说到两线之争时,或是使用“相抟”或是使用“(相)并”,所以我会说仲景的这个语言习惯仍然来自于《内经》。

    在第一章里的相关内容有:

    【008~009】【012】【021】【024~025】【042~044】

    【被误治的情况】

    正确的处理应该如【035】条写的那样,该从里解决的从里解决,比如用通下法;该从表解决的从表解决,比如用发汗法。

    而误治往往是两者搞反了,或是两者过用了。

    第一章里提到误治的有:

    【007】【022】【041~045】

    【战象/争象】

    争欲达表之象。

    【013】【029】【046】【047】【048】

    【转愈达表】

    1、汗解

    【013】【014】【015】【017】【020】【048】

    2、非典型

    或是不仅仅只是汗出而已,还有血络结滞的外达,或是汗出之前伴随出现皮肤的异常症状。分别有疮、衄、脓、痒。

    【029】【046】【047】【048】

    【死亡】

    卫稽发展到极致,就走到了死亡。

    【038】【039】【040】

    【总结】

    综上可见,第一章的“脉络”是比较清晰的,仲景集中介绍了“卫稽”的发展。

    “卫稽”有两大类(偏于卫气线不升vs.偏于阴火线不降),发展也有两大类(转愈vs.死亡)。

    在了解了第一章讲些什么内容之后,就可以进入到【第4篇的介绍】了。

    既然1~3篇的内容已经把“卫稽”的发展,给完整地呈现出来了,那本章最后几段就无非是前者的扩展。那么,究竟具体扩展在何处呢?

    让我们一起来看下~~~

    【049】

    “寸口脉阴阳俱紧者。”

    从紧接着的后文来看,这里的“阴阳”二字,表面上似乎就对应“上焦/下焦”,但其实再追究一下会发现,仍然对应“表里”“阴阳”之位。

    阴阳两位的气机状态皆为“紧”,说明元气同时不得升于表里阴阳两位。

    【050】

    “法当清邪中于上焦”;“清邪中上,名曰洁也”;“阳中于邪,必发热头痛,项强颈挛,腰痛胫酸,所为阳中雾露之气,故曰清邪中上,(浊邪中下)”。

    所谓“清邪中于上焦”,是侧重于“元气不得升于阳位”。

    体表经络之气通行不利,因而出现了“头痛,项强颈挛,腰痛胫酸”等症状;阳气不达,郁于表,因而“发热”,或用两线的语言来说就是,卫气不升,阴火内生,阴火继而上占阳道。卫气状态为受困于阴位,阴火状态为浮于阳位。

    针对“清邪”,《伤寒论》里主要使用解表法散寒法,汗液浮出毛孔的样子就好像晨间花瓣叶子表面结成的露珠一般。由于阳位一般不涉及到有形浊邪,因而相对称其为“清邪”。

    【051】

    “浊邪中于下焦”;“浊邪中下,名曰浑也”。

    与阳位之“清邪”相对的就是阴位之“浊邪”了。卫稽状态下气化不利,会伴随出现津液代谢异常而形成的“浊邪”,亦属卫稽产物,阴火线(气+阳+津+血+)之“津+”。

    【052】

    “表气微虚,里气不守,故使邪中于阴也”;“表气微虚,里气微急,三焦相溷,内外不通”。

    本段一开始即【049】条就交代了,这是个元气同时不得升于阴阳两位的问题,而这两句话其实是对“阴阳俱紧”展开的病机描述。

    《内经》有一句中医学子皆知的话:“阴在内,阳之守也;阳在外,阴之使也”。

    阴阳两气皆能司其职的前提是,两者皆在其位,且既无不及亦无太过。

    但本证显而易见说的正是,两者皆不足于其位。

    既然阳气不在其位,“表气微虚”,那外邪岂不是就能长驱直入了?“故使邪中于阴”。又既然元气受困于里位,无法正常通行于表里阴阳两位,欲争出而不得,“里气微急”。于是该升的升不了,“内外不通”;该降的又降不了,“三焦相溷”。

    【053】

    “上焦怫郁,脏气相熏,口烂食龂也。”

    同样说的是“上焦”,【050】侧重的是体表经络的症状,而本条侧重的是我们一般理解中的上焦。

    元气不达于表,则阴火内生于里,且火性炎上。

    仲景的【052】【053】两条,可与《内经》里介绍“阴虚内热”的一段文字互参:

    “帝曰:阴虚生内热奈何?岐伯曰:有所劳倦,形气衰少,谷气不盛,上焦不行,下脘不通,胃气热,热气熏胸中,故内热。帝曰:阳盛生外热奈何?岐伯曰:上焦不通利,则皮肤致密,腠理闭塞,玄府不通,卫气不得泄越,故外热。”——《素问·调经论》

    【054】

    “阴中于邪,必内栗也”;“阴气为栗,足膝逆冷,便溺妄出”。

    刚说了热象,这里转头又写了寒象。

    矛盾么?

    不矛盾。因为寒/热皆为“卫稽”的产物,是同一件事儿的两个侧面,而不是“有你没我、你死我活”的对立关系。

    元气受困于阴位,不达于阳位,也就不可能正常发挥其所司的温煦作用。

    二便频而不禁,则亦是“卫稽”状态中会出现的典型症状。

    【055】

    “中焦不治,胃气上冲,脾气不转,胃中为浊,荣卫不通,血凝不流。”

    出现了一个迷惑点。

    既然前面有提到上焦/下焦,这里又出现了个“中焦”,那么仲景是想要分别描述上中下三焦的情况么?

    应该不是。

    刚才我们已经分析过了,上焦/下焦,其实对应表里阴阳两位,此证即为表里阴阳两位之元气不升。

    而这里想要交代的是,造成表里阴阳两位之元气不升的原因。

    仲景认为,脾胃之气不足,中焦不治,是此证背后真正的原因。

    脾气不转,侧重于卫气线不升;胃气上冲,胃中为浊,侧重于阴火线不降。

    正是因为胃气不足,才造成了【052】所说的表里不通的状态。

    仲景的这段文字其实已经完全吻合,本号前两天写的《灵枢·口问》篇的核心医理了,参《十二个为什么?|《口问(十二奇邪)》篇(上)》《十二个为什么?|《口问(十二奇邪)》篇(下)》。

    至于“荣卫不通,血凝不流”,就相当于《口问》篇里的那句:“经络厥绝,脉道不通,阴阳相逆,卫气稽留,经脉虚空,血气不次,乃失其常”。

    作为物质的血液都还在经脉里,但由于卫气稽留,经脉通行不利,开始丧失正常的血液循环。血无气行,则血就不再是血,而会变成作为病理的瘀血结滞。

    而之所以会出现卫气稽留,血脉凝滞,归根结底仍是因为“中焦不治”。

    【056】

    “若卫气前通者,小便赤黄,与热相搏,因热作使,游于经络,出入脏腑,热气所过,则为痈脓。”

    这句话说的是“良性循环”,因为卫气已经开始恢复达表。随着卫气外达,则阴火外解。气行则热行,卫气所行之路,即为阴火所行之处。倘若之前积蓄阴火较久较重,那就有可能不仅仅只是汗出而已,而是会发出痈脓之类。

    这里的“与热相搏”,其实本身也还是两线之争的意思,欲外达的卫气vs.欲降行的阴火。

    但由于已经进入良性循环,因而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是:气行则热行,气达则热达,气散则热散…

    【057】

    “若阴气前通者,阳气厥微,阴无所使,客气内入,嚏而出之,声嗢咽塞。”

    乍看这句会觉得不太好理解,“通”看起来是个好词,为什么后面的描述会那么的负面?

    这是因为,所有“卫稽”的转愈,都必须建立在卫气开始达表,也就是卫气线之虚实已经开始逆转的基础上。

    没有任何例外!!!

    不存在,卫气状态圈不变大的转愈。

    这是我们需要牢牢铭记在心里的底层逻辑,如此就能轻松正确地解读仲景的这句话,而不至于出现不解或误解。

    里位阴位之气率先开始充盈,争欲外达,但无奈仍无法成功外达于阳位。或是因为本身仍不够充足有力,或是因为外达之路的阻碍太过。则外仍失于气之防御、卫外、温煦等作用,而导致“客气内入”,并因受寒而打喷嚏。

    里气欲升展于外而不得,就也出现了“声嗢咽塞”,相当于第3篇里的“噎”,亦即李东垣所说的“气不能上下,塞于咽中而气欲绝”。

    【058】

    “寒厥相追,为热所拥”;“血凝自下,状如豚肝”。

    将所有“寒热”都转译为“两线”。

    寒厥相追,即卫气状态为小圈;为热所拥,即阴火状态为热郁于小圈里。

    元气不达于阳位,阴火充溢于阴位。

    阴位的阴火积蓄到一定程度,就会耗血、迫血妄行,而酿成“血凝自下,状如豚肝”。

    【059】

    “阴阳俱厥,脾气孤弱。”

    既不能达于外,又严重泄耗于内。重竭了本来就不升于阴阳两位的元气,即重竭了胃气。本来是“中焦不治”,现在是“脾气孤弱”。

    【060】

    “五液注下,下焦不盍,清便下重,令便数难,齐筑湫痛,命将难全。”

    若【059】持续发展恶化,到了极致,就是死亡。

    从【049~060】,仅这一段文字说的正是:

    脉阴阳俱紧者,是为处于元气不升于阴阳两位的卫稽状态,以及其典型的症状表现,与其面临的两大结局,或转愈或死亡。

    【061】

    “脉阴阳俱紧者,口中气出,唇口干燥,蜷卧足冷,鼻中涕出,舌上胎滑,勿妄治也。”

    接下来这段还是围绕“脉阴阳俱紧者”,可以视作上一段文字内容的补充。

    比如“口中气出,唇口干燥”偏于热象,可视作【053】“上焦怫郁,脏气相熏,口烂食龂也”的补充;比如“蜷卧足冷,鼻中涕出,舌上胎滑”偏于寒象,可视作【054】“阴气为栗,足膝逆冷,便溺妄出”的补充。

    此证是元气同时不得升于阴阳两位,非比寻常,既不能见热即用寒,亦不能见寒即用热,所以仲景提醒不要妄治。

    【062】

    “到七日以来,其人微发热,手足温者,此为欲解。”

    这句里的“发热”为“良性循环”,是卫气开始外达阴火开始外解的表现。《伤寒论》里将厥少热多,从厥象开始转为热象,视为转愈的重要标志。

    于是这句话就相当于补充了上一段里【056】的“卫气前通”。

    【062】

    “或到八日以上,反大发热者,此为难治。”

    这句里的“发热”则为“恶性循环”,是“阴火线不降”向极端发展的表现,反过来也说明“卫气线不升”也同时在向极端发展。

    陷入了“复气”,两线皆走向极端。所以说很难治,恐怕性命难保。

    于是这句话就相当于补充了上一段里【057~060】的“阴气前通”以及后续的恶化。

    【063】

    “设使恶寒者,必欲呕也;腹内痛者,必欲利也。”

    寒象,胃气上逆之象,二便妄行之象,皆可视作对【054】“阴气为栗,足膝逆冷,便溺妄出”的补充。

    【064】

    “脉阴阳俱紧,至于吐利,其脉独不解。”

    第三段文字继续围绕“脉阴阳俱紧”。

    “吐利”是阴位的症状表现,仍可视作是对【054】“阴气为栗,足膝逆冷,便溺妄出”的补充。

    吐利,本身皆为气液的疏泄,紧接着的“脉独不解”,是在告诉你此气液疏泄是为“恶性循环”,而非“良性循环”。

    【065】

    “紧去入安,此为欲解。”

    当脉从紧象转为和象,才是转愈的标志。

    【066】

    “若脉迟,至六七日不欲食,此为晚发,水停故也,为未解。”

    如果发热病发展了六七日之后,脉呈现出迟象,且不欲食,则说明内有水饮停滞。尽管脉之紧象不在了,但并不是转愈的标志,而是疾病发展过程中,后来才出现的病情变化。

    【067】

    “食自可者,为欲解。”

    若是饮食恢复正常了,才能算作是转愈的标志。

    从【065】到【067】,都围绕着“转愈”与否,可视作对第一段里【056】【057】内容的补充。

    【068】

    “病六七日,手足三部脉皆至,大烦而口噤不能言,其人躁扰者,必欲解也”;“若脉和,其人大烦,目重,脸内际黄者,此欲解也。”

    由于气机曾严重受困于阴位,因而此证的“达表”必然不可能是轻松一帆风顺的。既可以与1~3篇中关于“汗解”的内容互参【013~015】,也可以与非典型达表之“疮、衄、脓、痒”内容互参【029】【046】【047】【048】。

    这两句话里的烦、躁,都是欲外达之争象。

    至于“目重,脸内际黄”,则是因为气行则N行。在彻底畅达出表之前,由于气行至皮肤腠理,也把滞留的“湿气”一并带到了表层。

    尽管病人表现看起来像是不太好的样子,又是大烦,又是躁扰,又是目重脸色发黄,但脉已经从紧象恢复为三部皆和之象,那就说明接下来的转愈,是必然会很快发生的。

    【069】

    “脉浮而数,浮为风,数为虚,风为热,虚为寒,风虚相抟,则洒淅恶寒也。”

    “相搏”又又又出现了~

    那这里的两线之争是什么内容呢?

    元气欲外达于阳位vs.阴火上占浮于阳位。

    虚,对应前者;风,对应后者。

    寒象,为卫稽的典型表现,可补充进入前面对1~3篇的总结之寒热症状。

    【070】

    “脉浮而滑,浮为阳,滑为实,阳实相抟,其脉数疾,卫气失度。”

    阴火之盛太过vs.元气消耗过度,仍为两线之争。

    尽管表面看起来,只交代了“阴火线不降”之趋向于极致,但背后其实已经包含了,同时趋向于极致的“卫气线不升”。

    既是热象,亦是两线的“恶性循环”。前者补充了1~3篇的寒热内容,后者则补充了【057~060】。

    【071】

    “浮滑之脉数疾,发热汗出者,此为不治”;“伤寒欬逆上气,其脉散者死,谓其形损故也”。

    两线恶性循环到极致,卫稽发展到极致,就是死亡。既是本篇【057~060】的补充,亦是第3篇里【038~040】的补充,皆可互参。

  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